INS1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系
INS1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系作为从大鼠胰岛 β 细胞瘤中分离建立的细胞模型,因能稳定分泌胰岛素且对葡萄糖刺激有良好反应,在糖尿病发病机制、胰岛 β 细胞功能调控及相关药物研发领域应用广泛,是研究胰岛 β 细胞生理与病理变化的重要工具。
细胞特性与来源背景:该细胞系源于大鼠自发性胰岛细胞瘤,经原代培养和筛选获得。在显微镜下,细胞呈上皮样形态,多为多边形或短梭形,胞质丰富,部分细胞内可见细小的分泌颗粒,约 10%~15% 的细胞会聚集形成类似胰岛的细胞团。其生长方式为贴壁生长,传代后 24 小时贴壁率可达 85% 以上,生长状态稳定。
核心特性表现显著:倍增时间约为 72 小时,连续传代 40 次后仍能保持较稳定的生物学特性;胰岛 β 细胞特异性标志物表达明显,胰岛素、葡萄糖转运蛋白 2(GLUT2)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分别达 90% 和 88%,而胰高血糖素等其他胰岛细胞标志物表达阴性;在葡萄糖刺激下,胰岛素分泌功能突出,当葡萄糖浓度从 5.6mM 升至 16.7mM 时,胰岛素释放量可增加 4~5 倍,这一特性使其在相关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细胞无细菌、真菌、支原体等污染,纯度达 95% 以上,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应用价值:在糖尿病机制研究中,INS1 细胞是理想的模型。将其置于高糖(25mM)环境中培养 1 周,细胞凋亡率会上升 30%,胰岛素分泌量下降 25%,同时参与胰岛素信号传导的关键分子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能很好地模拟高糖诱导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损伤过程,为探究糖尿病中 β 细胞功能衰竭的机制提供有力支持。
在药物筛选方面,该细胞对多种影响胰岛功能的药物反应敏感。例如,经 GLP-1 类似物处理后,细胞胰岛素分泌量可增加 30%,凋亡率下降 20%,可用于评估药物对胰岛 β 细胞的保护作用及疗效。
此外,通过构建 INS1 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共培养体系,能研究免疫因素对胰岛 β 细胞的影响,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培养与保存规范:培养 INS1 细胞推荐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同时添加 1mM 丙酮酸钠、50μM β- 巯基乙醇和 1% 青mei素 - 链mei素混合液,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的饱和湿度培养箱。培养基需每 2~3 天更换一次,以保证细胞获得充足营养。
传代时,先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消化液处理,37℃孵育 3~5 分钟,待细胞间隙增大后,加入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传代比例为 1:2~1:3,每 5~6 天传代一次,避免细胞过度融合影响功能。
冻存时,冻存液采用培养基、胎牛血清和 DMSO 按 7:2:1 的比例配制,经梯度降温后放入液氮中保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可达 80% 以上,且 2~3 代后即可恢复正常的生长和分泌功能。运输过程中采用 T-25 培养瓶活细胞运输,收到细胞后需静置培养 24 小时,更换培养基后观察细胞状态,确认无异常后方可进行实验。该细胞系仅用于科研,使用时需遵守相关实验规范。
INS1 大鼠胰岛细胞瘤细胞系凭借其稳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和对葡萄糖的敏感反应,在糖尿病研究及药物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索胰岛 β 细胞的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平台。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