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1发绿色荧光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
在细胞周期调控与胚胎发育研究领域,G1发绿色荧光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凭借其du特的荧光标记特性与稳定的干细胞潜能,成为可视化追踪细胞周期进程、解析胚胎干细胞命运决定机制的重要工具,为干细胞生物学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创新的实验模型。
细胞特性与标记原理:该细胞系源自 C57BL/6 小鼠囊胚内细胞团,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精准整合至 G1 期特异性表达的细胞周期蛋白 D1(Cyclin D1)启动子下游,使细胞进入 G1 期时自发表达 GFP,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明亮的绿色荧光,而处于 S、G2、M 期时荧光信号显著减弱,为实时监测细胞周期转换提供了直观标记。细胞形态呈典型胚胎干细胞特征,圆形或椭圆形,核质比高达 1:1.2,细胞核大而清晰,核仁明显,细胞紧密聚集形成克隆状生长,边缘光滑,克隆内部细胞连接紧密。核心参数稳定:qun体倍增时间约 18-22 小时,连续传代 40 次后仍保持正常核型(40 条染色体,XY 性别决定);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G1 期荧光阳性细胞比例约 45%,与细胞周期自然分布规律一致;干细胞标志物 Oct4、Sox2、Nanog 免疫荧光染色均呈强阳性,表明其未分化状态稳定;细胞纯度达 96%,无微生物污染,保障了实验的可靠性与重复性。
科研应用价值:在细胞周期调控研究中,该细胞系可通过荧光强度变化动态追踪 G1 期向 S 期转换的时间节点,结合 EdU 掺入实验,能精准量化不同处理因素(如细胞因子、小分子抑制剂)对 G1 期滞留时间的影响,为解析细胞周期检查点调控机制提供可视化数据。在胚胎干细胞分化研究中,当细胞向神经外胚层分化时,G1 期荧光持续时间延长约 30%,而向中胚层分化时荧光信号提前减弱,揭示了细胞周期时相变化与谱系定向分化的关联,为探索干细胞命运决定的时序调控规律提供了关键证据。此外,该细胞系可用于构建嵌合体小鼠模型,通过荧光追踪观察供体细胞在早期胚胎发育中的增殖与分化轨迹,其在囊胚注射后的嵌合率达 82%,为研究胚胎干细胞在体内的动态分布提供了理想工具。
培养与保存规范:需在滋养层细胞(如经丝裂mei素 C 处理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上培养,或使用含 LIF(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维持未分化状态,培养基推荐采用 DMEM/F12 基础培养基,添加 15% 胎牛血清、1% 非必需氨基酸、0.1mM β- 巯基乙醇及 1% 抗生素混合液。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95% 湿度的恒温培养箱,每日观察荧光强度变化以监测细胞周期状态。传代时采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消化,待克隆边缘细胞松动后终止消化,传代比例 1:3-1:5,每 24-36 小时传代一次,避免克隆过度生长导致分化。冻存液配方为基础培养基 + 20% FBS+10% DMSO,经程序降温后存入液氮,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荧光标记特性在复苏后 3 代内即可wan全恢复。运输方式建议采用干冰冷冻运输,收到后立即复苏培养,且该细胞系仅限科研使用,禁止用于人体相关实验。
该细胞系以其精准的 G1 期荧光标记、稳定的干细胞特性及便捷的可视化操作,在细胞周期动态研究与胚胎发育机制探索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揭示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调控网络提供了强大的实验支撑。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