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L大鼠肝细胞系
BRL大鼠肝细胞系作为源自大鼠肝脏实质组织的正常肝细胞模型,因保留肝细胞的物质代谢功能及解毒特性,在肝脏生理功能调控、肝损伤修复机制及肝脏疾病病理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成为探究肝细胞生理功能及相关疾病的关键实验工具。
细胞特性与来源背景:该细胞系源自大鼠正常肝脏的实质组织,经原代培养和纯化获得。细胞形态呈多边形,胞体大小均匀(直径约 20-25μm),胞质丰富且呈嗜酸性,可见较多的线粒体和内质网,约 20% 细胞可见双核现象,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清晰。生长方式为贴壁生长,呈不规则单层排列,具有一定的接触抑制现象,传代后 24 小时贴壁率达 93%。核心参数表现出正常肝细胞特征:倍增时间约 72 小时,连续传代 18 次后仍保持稳定的生物学特性;表面标志物表达du特,白蛋白(Albumin)阳性率达 96%,肝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 18(CK18)阳性率 94%,细胞色素 P450 家族成员 CYP3A 阳性率 88%;具有正常的二倍体核型(染色体数 42 条),无染色体畸变;能合成和分泌白蛋白,基础分泌量达 45μg/mL;具有糖原合成功能,过碘酸 - 希夫反应(PAS)阳性率达 85%;尿素合成量达 30μmol/(24h・10⁶细胞);无微生物污染,细胞纯度达 97%,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应用价值:在肝脏代谢研究中,BRL 细胞经胰岛素处理 48 小时后,糖原合成量增加 60%,葡萄糖激酶活性提升 55%,可模拟胰岛素对肝细胞糖代谢的调控作用,为解析肝脏糖代谢机制提供理想模型。
在肝损伤修复研究方面,该细胞经四氯化碳(CCl₄)处理后,丙an酸转氨酶(ALT)释放量增加 4.2 倍,活性氧(ROS)水平提升 65%,凋亡率达 35%;而经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提升 45%,增殖活性增加 50%,可模拟化学性肝损伤及修复过程,适用于探究肝损伤修复的分子机制。
肝脏疾病研究领域,该细胞经脂多糖(LPS)处理后,炎症因子 TNF-α 分泌量增加 4.8 倍,IL-6 表达量提升 4.2 倍, toll 样受体 4(TLR4)表达量增加 3.5 倍,能很好地模拟肝炎状态下肝细胞的炎症反应,为探究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此外,该细胞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时,肝星状细胞的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增加 3.2 倍,可用于探究肝细胞 - 星状细胞相互作用在肝纤维化中的调控机制。
培养与保存规范:推荐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Ham's F-12 培养基,添加 2mM 谷an酰胺、10μg/mL 胰岛素及 1% 抗生素混合液,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饱和湿度培养箱。培养基需每 2-3 天更换一次,以维持细胞的代谢功能。传代时,用 PBS 冲洗细胞 2 次,加入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混合液,37℃孵育 8-10 分钟,待细胞间隙增大后轻轻吹打使细胞脱落,传代比例为 1:2-1:3,每 6-7 天传代一次,避免过度传代导致功能下降。
冻存液采用培养基 + 10% DMSO+20% 胎牛血清的混合液,细胞浓度调整为 2×10⁶个 /ml,经程序降温(-20℃1 小时→-80℃过夜→液氮保存)后,复苏存活率达 85% 以上,3-4 代内可恢复正常的生长和代谢功能。运输采用干冰冷冻运输或培养瓶活细胞运输,收到细胞后需静置培养 24 小时,更换培养基后观察细胞形态,确认无异常漂浮物且排列正常后进行实验。该细胞系仅限科研使用,操作时需避免频繁更换培养条件,以防影响其代谢活性。
BRL 大鼠肝细胞系以其稳定的肝细胞特性、完整的代谢功能及典型的肝脏生理活性,在肝脏生物学研究与肝脏疾病机制探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开发保肝药物提供了可靠的细胞模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