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M1.S人骨髓瘤细胞系
MM1.S人骨髓瘤细胞系源自一位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样本,作为研究多发性骨髓瘤的重要工具,为揭示骨髓瘤发病机制、探索有效治疗策略提供了关键支撑。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血液肿瘤,MM1.S 细胞系的建立,为科研人员搭建起研究骨髓瘤生物学行为的理想平台。
在显微镜下观察,MM1.S 细胞呈现悬浮生长的特性,细胞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直径通常在 8 - 12 微米左右。细胞表面光滑,彼此分散悬浮于培养基中,部分细胞会聚集成小团簇。与贴壁细胞不同,这些悬浮的 MM1.S 细胞犹如漂浮在 “海洋" 中的 “小船",在培养基中自由移动。随着细胞不断增殖,当细胞密度达到每毫升 1×10⁶ - 2×10⁶个时,就需进行传代操作,传代比例一般为 1:3 - 1:4,传代周期约 2 - 3 天,以维持细胞的活性与增殖能力。
培养 MM1.S 细胞,需要精准把控特定的培养环境。常用培养基为 RPMI 1640,该培养基富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等营养成分,为细胞生长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同时需添加 10% - 15% 的胎牛血清(FBS),其所含的生长因子、激素等物质,能有效促进细胞的代谢与增殖。此外,将细胞置于 37℃、5% CO₂的培养箱中培养,37℃模拟人体体温,5% CO₂维持培养基 pH 稳定,确保细胞在适宜环境中生长。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更换培养基,清除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状态,及时调整培养策略。
MM1.S 人骨髓瘤细胞系在多发性骨髓瘤研究与治疗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础研究层面,科研人员借助该细胞系探究骨髓瘤的发病机制,研究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以及 NF-κB、PI3K-AKT 等信号通路的异常调控,从而揭示骨髓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寻找早期诊断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在药物研发方面,MM1.S 细胞系是筛选抗癌药物的重要工具。科研人员将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调节剂、靶向药物等作用于该细胞系,通过观察细胞的生长抑制、凋亡诱导、周期阻滞等情况,评估药物疗效,筛选出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此外,在研究骨髓瘤的耐药机制、探索联合治疗方案以及新型免yi治疗策略等方面,MM1.S 细胞系也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推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技术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