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系
RAW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系于 1978 年从 Abelson 鼠白血病病毒诱发的肿瘤中分离而来,作为永生化细胞系,它兼具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特性,在免疫、炎症、肿瘤等研究领域广泛应用,为揭示相关疾病机制、开发治疗策略提供了不ke或缺的实验模型。
在显微镜下,RAW264.7 细胞呈现出悬浮或半贴壁生长的特性,形态多样且富有变化。多数细胞呈圆形,宛如悬浮在培养基中的微小球体;部分细胞则伸出伪足,变为不规则的梭形、多边形,展现出巨噬细胞te有的形态可塑性。细胞大小不均,直径约 10 - 20 微米,胞质丰富,内含大量溶酶体、吞噬小泡等细胞器,这与其强大的吞噬功能相适应;胞核大而圆,通常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清晰可见。细胞间时而相互聚集形成松散的细胞团,时而分散生长,当细胞密度达到每毫升 1×10⁶ - 2×10⁶个时,便需进行传代,传代比例一般为 1:3 - 1:5,传代周期约 2 - 3 天,以维持细胞良好的活性与生物学特性。
培养 RAW264.7 细胞,需要精准调控培养环境。常用培养基为 DMEM 培养基,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如氨基酸、维生素、糖类等,能够满足细胞生长、代谢和增殖的需求;同时需添加 10% 的胎牛血清(FBS),胎牛血清中的生长因子、激素等活性物质,可有效促进细胞的存活与增殖。将细胞置于 37℃、5% CO₂的培养箱中培养,稳定的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有助于维持培养基 pH 稳定,为细胞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在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更换培养基,及时清除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并通过显微镜密切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态,防止细胞状态恶化或污染。
RAW264.7 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系在科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免疫学研究领域,它是探究巨噬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重要工具。科研人员通过刺激细胞,研究其抗原呈递过程、细胞因子(如 TNF-α、IL-6)的分泌调控,以及对 T 细胞、B 细胞的免疫激活作用,为疫苗研发和免yi治疗策略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在炎症反应研究方面,该细胞系可用于模拟多种炎症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如关节炎、肺炎等,通过研究 LPS(脂多糖)等炎症刺激物作用下细胞内 NF-κB、MAPK 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探索炎症发生、发展和消退机制,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此外,在肿瘤研究中,RAW264.7 细胞既能模拟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在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研究其对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免疫逃逸的影响,也可用于评估抗癌药物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筛选具有潜在治疗价值的药物和方案,推动免yi治疗和肿liu治疗技术的发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