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8D1(IL-1)小鼠淋巴瘤细胞系
P388D1(IL-1)小鼠淋巴瘤细胞系源自 P388 小鼠淋巴肉瘤细胞,经诱导后稳定分泌白细胞介素 - 1(IL-1),兼具淋巴瘤细胞的恶性增殖特性与免疫调节功能,在炎症免疫交互作用、淋巴瘤发病机制及抗肿瘤药物筛选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该细胞系呈现典型的淋巴瘤细胞形态与功能特征。显微镜下,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以悬浮生长为主,偶见细胞聚集成小簇,直径约 10-15μm,核质比高,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疏松呈网状,可见 1-3 个明显核仁,核分裂象多见,胞质少而嗜碱性,含少量颗粒状物质,这些形态特征与亲本 P388 细胞高度一致,证实 IL-1 分泌表型未改变其肿瘤细胞基本属性。功能检测显示,其培养上清中 IL-1 浓度稳定在 50-100pg/mL,经 ELISA 和 Western blot 验证,分泌的 IL-1 以 IL-1β 亚型为主,分子量约 17kDa,且具有生物学活性 —— 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株 RAW264.7 分泌 TNF-α,刺激后 TNF-α 水平提升 3 倍,证实该细胞系分泌的 IL-1 具有完整的生物学功能。
体外培养体系中,P388D1 (IL-1) 细胞展现出稳定的生长性能与恶性表型。最适培养条件为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养基,在 37℃、5% CO₂环境下,传代周期约 48 小时,对数生长期细胞活力可达 90% 以上,倍增时间约 20 小时,与亲本 P388 细胞无显著差异。其显著特点是对hua疗药物敏感性与分泌 IL-1 的关联性 —— 在阿mei素处理下,细胞存活率随药物浓度升高而下降,IC50 约 0.5μM,且 IL-1 分泌量在药物作用早期(12 小时)上升 2 倍,这种应激性分泌可能参与肿瘤细胞的药物耐受调节,研究显示 IL-1 中和抗体可使阿mei素杀伤效率提升 40%,证实 IL-1 在药物抵抗中的作用。该细胞系冻存复苏性能优异,液氮冻存后复苏存活率超过 85%,连续传代 60 次后,IL-1 分泌量与增殖速率无明显改变,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
P388D1 (IL-1) 细胞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作为炎症 - 肿瘤交互模型的du特优势。作为分泌 IL-1 的淋巴瘤细胞,其可模拟肿瘤微环境中炎症因子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IL-1 可通过自分泌方式激活细胞内 NF-κB 信号通路,使 IκBα 磷酸化水平升高,促进 Cyclin D1 表达,加速细胞周期进程,这种自分泌环路使细胞增殖速率较 IL-1 低表达株快 20%;同时通过旁分泌作用招募巨噬细胞,共培养实验显示,该细胞上清可使巨噬细胞向 M2 型极化(IL-10 分泌增加 2 倍),而极化后的巨噬细胞又能分泌 IL-6,进一步促进 P388D1 (IL-1) 细胞侵袭,形成 “肿瘤细胞 - 炎症细胞" 正反馈 loop,为解析炎症微环境促癌机制提供了理想模型。
在淋巴瘤发病机制研究中,该细胞系是探索炎症因子驱动肿瘤进展的重要工具。通过基因芯片分析发现,其高表达炎症相关基因如 IL-1R、TLR4 等,其中 IL-1R 拮抗剂处理可使细胞增殖率下降 30%,并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体积缩小 40%),证实 IL-1/IL-1R 信号轴在肿瘤维持中的关键作用。在信号通路研究中,发现 MAPK 通路持续激活 ——p38 和 ERK1/2 磷酸化水平较正常淋巴细胞高 5 倍,而 IL-1 中和可使磷酸化水平下降 50%,提示 IL-1 是维持通路激活的重要上游信号,这种 “炎症信号 - 通路激活 - 肿瘤增殖" 的级联反应为淋巴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在抗肿瘤药物筛选中,P388D1 (IL-1) 细胞可用于评估兼具抗炎与抗肿瘤活性的药物。基于其 IL-1 分泌特性建立的双重筛选模型,可同时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和对 IL-1 分泌的影响:如某天然化合物处理后,细胞存活率下降 60%,IL-1 分泌量减少 70%,这种双重作用使其在临床前研究中更具应用潜力。在hua疗增敏实验中,发现非甾体抗炎药可增强shun铂对该细胞的杀伤作用,联合用药组凋亡率较单药组高 2 倍,且 IL-1βmRNA 水平下降 80%,证实抗炎治疗可逆转肿瘤微环境的药物抵抗,为临床联合用药方案提供实验依据。
在免疫调节研究中,该细胞系分泌的 IL-1 可影响机体免疫应答。与 T 淋巴细胞共培养时,其 IL-1 可促进 CD4⁺T 细胞向 Th17 细胞分化(IL-17 分泌增加 4 倍),而 Th17 细胞分泌的 IL-17 又能反作用于 P388D1 (IL-1) 细胞,加速其增殖,这种 “肿瘤细胞 - Th17 细胞" 相互作用在淋巴瘤免疫逃逸中具有重要意义。动物实验显示,接种该细胞的小鼠脾脏中调节性 T 细胞(Treg)比例升高 2 倍,而 IL-1 中和可使 Treg 比例下降,肿瘤浸润 T 细胞数量增加,提示 IL-1 通过重塑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进展。
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该细胞系可被改造为更精准的研究模型。通过 CRISPR/Cas9 技术敲除 IL-1β 基因后,细胞增殖速率下降 25%,裸鼠移植瘤生长延迟,证实内源性 IL-1 对肿瘤生长的促进作用;而导入荧光标记的 IL-1R 基因,则可实时观察 IL-1 与受体结合的动态过程,发现其在细胞表面的聚集与内化速率与细胞恶性程度正相关。这些基因工程化细胞系进一步拓展了其在炎症肿瘤学研究中的应用,使其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重要工具。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