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 145 DU145;DU-145人前列腺癌细胞系
DU 145 DU145;DU-145人前列腺癌细胞系于 1973 年从一名患有转移性前列腺癌的 69 岁男性脑部转移灶中分离获得。该患者此前已接受过睾丸切除术和雌激素治疗,但病情仍持续恶化并发生脑转移,这一特殊病史使得 DU 145 细胞成为研究前列腺癌转移机制及耐药性的重要模型。
从生物学特性上看,DU 145 细胞呈现典型的上皮样形态,在培养环境中以贴壁方式生长,细胞之间相互连接形成紧密的单层结构。与正常前列腺细胞相比,其具有显著的恶性生物学行为,不仅增殖速度快,还具备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DU 145 细胞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极低,属于雄激素非依赖型细胞系,这使其在研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方面具有独te价值。
在细胞培养过程中,DU 145 细胞对营养需求较高,通常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养基进行培养,同时需将细胞置于 37℃、5% 二氧化碳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内,以维持其优良生长状态。为保证细胞活性和遗传稳定性,一般当细胞融合度达到 70%-80% 时进行传代,传代比例控制在 1:3 至 1:5 之间,且需定期检查细胞状态,避免因过度生长或污染影响实验结果。
在科研与医学领域,DU 145 细胞系应用广泛。在基础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或过表达特定基因,深入探究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在药物研发方面,它是筛选新型抗癌药物的重要工具,例如评估小分子抑制剂对 DU 145 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为临床前药物开发提供数据支持。此外,利用 DU 145 细胞构建的动物移植瘤模型,还可用于模拟前列腺癌的体内生长和转移过程,助力探索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