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80-V小鼠腹水瘤细胞系
S180-V小鼠腹水瘤细胞系是肿瘤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的经典动物模型,因能在小鼠腹腔内形成大量血性腹水且稳定传代而备受关注,其独te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探索肿瘤增殖、侵袭及药物筛选的重要工具。
该细胞系的起源可追溯至 20 世纪 50 年代,源于瑞士小鼠自发性肉瘤(S180),经腹腔内多次传代后筛选出腹水形成能力更强的变异株,命名为 S180-V。与原始 S180 细胞相比,其腹水产生速度更快、腹水量更稳定,接种后 7-10 天即可形成大量腹水,每只小鼠可收集 5-8ml,其中肿瘤细胞浓度可达 1×10⁸个 /ml 以上,为实验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细胞来源。
在生物学特性方面,S180-V 细胞展现出典型的恶性肿瘤细胞特征。形态上,腹水中的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均一,核质比高,染色质浓密,可见多核细胞;体外培养时贴壁生长,形态变为短梭形或多边形,排列紊乱,易形成细胞堆积。生长特性上,其增殖能力旺盛,倍增时间约为 20-24 小时,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中可稳定传代,传至 40 代后仍保持较强的致瘤性,但若长期体外培养,腹水形成能力可能略有下降,需定期通过小鼠腹腔传代以维持特性。
功能特性上,S180-V 细胞具有显著的侵袭与转移潜能。研究发现,其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 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 9(MMP-9),这两种酶能降解细胞外基质,为肿瘤细胞侵袭扩散提供条件。通过 Transwell 实验检测显示,其侵袭能力是正常小鼠腹腔细胞的 5-8 倍,且在腹水中可分泌大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腹腔内新生血管形成,为肿瘤细胞增殖提供营养支持,这也是腹水持续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研究应用中,S180-V 细胞系的价值体现在多个领域。在肿瘤增殖机制研究中,其快速增殖特性可用于分析细胞周期调控及凋亡相关基因的作用,例如通过检测细胞中 Cyclin B1、p53 等蛋白的表达变化,揭示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分子机制。在药物筛选方面,该细胞系对多种抗肿瘤药物敏感,通过建立腹水模型,可直观评估药物对腹水生成量、肿瘤细胞存活率及小鼠生存期的影响,是筛选新型抗肿瘤药物的常用模型,尤其适用于中药提取物及小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药效评价。
同时,该细胞系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腹水中除肿瘤细胞外,还含有大量炎症细胞、细胞因子及 extracellular 基质成分,模拟了体内复杂的肿瘤微环境。通过分析腹水中白细胞介素 - 6(IL-6)、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可探究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进展的关系,为开发针对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此外,利用其腹腔接种成瘤的特点,可构建肿瘤转移模型,研究肿瘤细胞在腹腔内的扩散路径及器官侵袭规律。
培养与保存 S180-V 细胞系需注意特定条件。体外培养时,需维持 37℃、5% CO₂的恒温环境,培养基需添加抗感染成分以预防污染,传代时采用温和的方法分散细胞,避免过度处理影响细胞活性。体内传代通过腹腔接种实现,取对数生长期细胞按 1×10⁶个 / 只的剂量注入小鼠腹腔,7 天后收集腹水,离心后获得的肿瘤细胞可用于实验或冻存。
冻存时,将细胞悬浮于含 10% DMSO 的胎牛血清中,梯度降温后存入液氮,复苏时迅速在 37℃水浴中解冻,离心去除 DMSO 后接种,存活率可达 80% 以上。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系小鼠对 S180-V 细胞的敏感性存在差异,通常选择昆明小鼠或 ICR 小鼠作为宿主,其成瘤率可达 100%,而 C57BL/6 小鼠成瘤率相对较低,实验中需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合适的动物品系。
与其他肿瘤细胞系相比,S180-V 的优势在于模型构建简便、成瘤速度快、实验周期短,且腹水收集方便,便于大规模药物筛选;但其局限性在于属于小鼠肿瘤模型,与人肿瘤存在物种差异,研究结果需结合人源肿瘤细胞系进一步验证。
总之,S180-V 小鼠腹水瘤细胞系凭借其稳定的生物学特性、高效的腹水形成能力及广泛的药物敏感性,成为肿瘤学基础研究与药物开发的重要工具,为深入理解肿瘤发生发展机制及研发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了有力支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