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5WB-F344-Notch1大鼠恶性转化株细胞系
C5WB-F344-Notch1大鼠恶性转化株细胞系是生命科学领域中用于肿瘤机制研究的重要工具,其独te的恶性转化特性与 Notch1 基因的调控密切相关,为探索肝癌发生发展及治疗策略提供了理想模型。
该细胞系起源于 Fischer344 大鼠的肝脏组织。1992 年,研究人员 Isola 和 Ilicio 从中原代培养并传代分离出 WB-F344 大鼠肝上皮样干细胞,这一细胞系属于成体肝干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稳定生长,且正常状态下不具备肿瘤特性。其恶性转化的核心驱动力来自 Notch1 基因的异常激活 ——Notch 信号通路在干细胞恶性转化中起关键调控作用,而 Notch1 作为通路核心分子,其过表达会诱导肝脏肿瘤发生。
通过慢病毒技术上调 WB-F344 细胞的 Notch1 表达后,细胞形态率xian发生显著变化:原本的长梭形细胞逐渐包绕融合,形成边界清晰、大小均一的结节状结构。进一步经选择性条件培养传代处理后,细胞形态随培养周期增加持续演变,至第 5 周期趋于稳定,呈现为长梭型,长满后呈颗粒状,边界模糊,融合形成不规则结节,还可见少量透亮细胞团块,此时细胞系被命名为 C5WB-F344-Notch1。
在生物学特性方面,该细胞系的致瘤性表现突出。裸鼠皮下成瘤实验显示,随培养周期增加,肿瘤体积逐步增大,第 4 周期后趋于稳定,致瘤率达 100%(3/3)。经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其诱导的肿瘤为低分化肝癌,稳定表达 ck7+、ck19+、mucin1+,不表达 afp、alb,这一表型与临床部分肝癌亚型高度吻合。
在应用价值上,C5WB-F344-Notch1 细胞系有效弥补了传统肝癌研究模型的缺陷。以往人源肝癌模型肺转移效果差,动物原位移植瘤模型局限于免疫缺陷小鼠,且成功率低、死亡率高;而该细胞系可在同种属大鼠原位肝脏形成肝癌,并自发产生双肺转移瘤,为肝癌转移机制研究提供了更贴近生理状态的模型。此外,它还可用于药物筛选,通过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评估潜在治疗效果与毒性。
培养该细胞系需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和 1% 青mei素 - 链mei素双抗的 DMEM 培养基,在 37℃、5% CO₂的培养环境中贴壁生长。冻存时需采用无血清冻存液,储存于液氮中以维持细胞活性,传代过程中需避免过度融合,以防表型漂移。
综上,C5WB-F344-Notch1 细胞系凭借其明确的起源、可控的恶性转化过程及稳定的致瘤特性,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的重要桥梁,推动着肝癌分子机制与靶向治疗的深入探索。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