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瘤株细胞系
DCS小鼠树突状细胞肉瘤瘤株细胞系源自 C57BL/6 小鼠的自发性树突状细胞肉瘤,是保留树突状细胞抗原呈递功能异常及淋巴组织浸润特性的罕见恶性肿瘤模型,在树突状细胞肉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淋巴转移规律及免疫靶向药物筛选中具有du特jia值,为解析这种起源于抗原呈递细胞的恶性肿瘤提供了关键工具。
该细胞系呈现典型的树突状细胞肉瘤双相形态与表型特征。显微镜下,细胞同时存在两种形态:多数为不规则形树突状细胞,具有细长胞质突起(长度可达细胞直径的 3-5 倍);少数为圆形免疫母细胞样细胞,两种细胞比例约 3:1。细胞核呈肾形或不规则形,核质比中等,染色质呈细网状,可见 1-2 个明显核仁,核分裂象每 10 个高倍视野 4-6 个,胞质丰富,呈弱嗜碱性,电镜下可见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符合树突状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免疫表型分析显示,细胞高表达树突状细胞标志物 CD11c 和 CD83(阳性率分别为 88% 和 82%),同时异常表达共刺激分子 CD80 和 CD86(表达量较正常树突状细胞高 2 倍),但抗原呈递关键分子 MHC-Ⅱ 类分子表达下调 40%,这种表型特征使其既保留树突状细胞形态,又丧失正常抗原呈递功能。
体外培养体系中,DCS 细胞展现出du特的增殖模式与侵袭特性。最适培养条件为含 15%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养基,添加 20ng/mL GM-CSF,在 37℃、5% CO₂环境下,传代周期约 72 小时,倍增时间约 48 小时,显著慢于其他肉瘤细胞系。其显著特点是体外可形成松散的细胞网络,树突状突起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这种特性与其高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 ICAM-1 相关(表达量是正常树突状细胞的 1.8 倍)。Transwell 侵袭实验显示,其穿透淋巴组织基质的能力是正常树突状细胞的 6 倍,这种侵袭性依赖于高表达的 MMP-14(膜型基质金属蛋白酶),酶活性较正常细胞高 5 倍,可特异性降解淋巴滤泡的网状纤维。软琼脂克隆形成率达 30%,克隆形态呈不规则网状,连续传代 40 次后,CD11c 表达及突起结构无明显衰减,冻存复苏存活率超 85%。
在动物模型中,DCS 细胞的成瘤与浸润模式精准模拟人类树突状细胞肉瘤。将 1×10⁶个细胞皮下接种 C57BL/6 小鼠,10 天形成实体瘤,20 天区域淋巴结转移率达 75%,30 天脾脏和骨髓浸润率分别为 60% 和 40%,与人类病例的淋巴造血组织偏好性转移高度一致。病理切片显示肿瘤组织内树突状细胞与免疫母细胞样细胞混杂分布,免疫组化可见 CD11c 阳性细胞穿插于淋巴滤泡中,破坏正常淋巴结构。荧光追踪显示,细胞通过淋巴循环首先定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依赖 CCR7-CCL19 趋化轴与 T 细胞区基质细胞结合,CCR7 拮抗剂处理可使淋巴结转移率下降 65%。
发病机制研究揭示其te有的分子异常。基因测序显示,细胞存在 NF-κB 通路持续激活,p65 亚基磷酸化水平是正常树突状细胞的 4 倍,导致 IL-6 和 TNF-α 异常分泌(分别增加 3 倍和 2.5 倍),形成自分泌促增殖环路,NF-κB 抑制剂处理可使细胞增殖率下降 55%。与正常树突状细胞相比,其 Toll 样受体 4(TLR4)表达缺失,导致脂多糖(LPS)刺激后无法激活抗原呈递相关基因,这种天然免疫识别功能缺陷使其逃避宿主免疫监视,TLR4 过表达后可恢复部分抗原呈递功能,使肿瘤生长速率减慢 40%。
转移机制方面,DCS 细胞的淋巴转移涉及免疫微环境重塑。除 CCR7 介导的定向迁移外,细胞可招募调节性 T 细胞(Treg),通过分泌 IL-10 诱导 Treg 在肿瘤微环境聚集(比例增加 2.5 倍),Treg 分泌的 TGF-β 进一步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能力,IL-10 中和抗体处理可使 Treg 浸润减少 50%,转移率下降 45%。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其依赖氧化磷酸化供能,淋巴组织中丰富的线粒体底物可促进转移灶生长,线粒体抑制剂处理使转移灶体积缩小 50%。
在药物筛选应用中,该细胞系为免疫联合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体外实验显示,抗 CD11c 单克隆抗体可靶向结合肿瘤细胞,介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杀伤率达 60%,联合 PD-1 抑制剂可提升至 75%,这种协同效应与恢复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相关。体内实验证实,双药联合可使 C57BL/6 小鼠皮下瘤体积缩小 65%,淋巴结转移率从 75% 降至 30%,生存期延长 50%。因其保留部分树突状细胞特性,还可用于筛选肿瘤疫苗佐剂,某新型 TLR7 激动剂可部分恢复其抗原呈递功能,使肿瘤特异性 T 细胞增殖增加 3 倍。
肿瘤微环境研究发现,DCS 细胞与巨噬细胞的交叉调控促进肿瘤进展。共培养实验显示,肿瘤细胞分泌的 M-CSF 可诱导巨噬细胞向 M2 型极化,M2 型巨噬细胞分泌的 IL-1β 反过来激活肿瘤细胞的 MAPK 通路,使侵袭能力增强 50%,M-CSF 中和抗体可阻断这种互作环路。在缺氧条件下(2% O₂),细胞 HIF-2α 表达上调,诱导血管生成因子 Ang-2 分泌增加,使肿瘤内新生血管密度增加 2 倍,Ang-2 抗体处理可抑制肿瘤生长及转移。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