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80小鼠腹水瘤细胞系
S180小鼠腹水瘤细胞系源自昆明小鼠自发产生的腹水瘤组织,是肿瘤研究领域应用历史悠久且经典的细胞模型。自建立以来,凭借其稳定的增殖特性、对hua疗药物的敏感反应及易于体内外培养的优势,成为探索肿瘤生长规律、转移机制及抗癌药物筛选的重要工具,为肿瘤学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提供了坚实的实验支撑。
在显微镜下观察,S180 细胞呈现典型的悬浮生长特性,细胞形态多样,以圆形和椭圆形为主,部分细胞因快速增殖呈现不规则形态,宛如在培养基中自由 “游动" 的微小生命体。细胞直径约 15-20 微米,胞质丰富,内含大量支持高速代谢的细胞器;胞核大而圆,核质比高,染色质疏松,核仁明显,这些特征与其旺盛的增殖能力相匹配。该细胞增殖速度快,倍增时间约 24-36 小时,当细胞密度达到 2×10⁶-3×10⁶个 / 毫升时需及时传代,传代时无需yi酶消化,仅需轻柔吹打使细胞均匀分散,按 1:4-1:6 的比例接种到新培养基中,传代周期短且操作简便,能快速获得大量实验材料。
培养 S180 细胞的条件相对简便且易标准化。基础培养基常选用 RPMI 1640,其含有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葡萄糖等营养成分,可满足细胞生长代谢的需求;添加 10%-15% 的胎牛血清(FBS)是维持细胞活性的关键,血清中丰富的生长因子和蛋白质,能促进细胞的存活与增殖。培养环境需控制在 37℃、5% CO₂的恒温培养箱中,5% CO₂可维持培养基 pH 值稳定在 7.2-7.4 之间,为细胞提供适宜的酸碱环境。值得注意的是,S180 细胞对培养体系的变化较为敏感,更换血清批次时需进行适应性培养,确保细胞生长状态稳定,避免因营养条件改变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肿瘤基础研究中,S180 细胞系的价值尤为显著。其能在小鼠腹腔内形成大量腹水,模拟体内肿瘤的生长微环境,科研人员通过观察腹水的产生速度、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及腹腔内转移情况,可深入研究肿瘤的侵袭转移机制。例如,通过检测腹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等的表达水平,能揭示肿瘤诱导血管生成、破坏组织屏障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抗转移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此外,该细胞系可用于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将细胞接种到小鼠背部皮下,约 1-2 周即可形成可触及的肿瘤结节,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变化,能直观反映肿瘤的生长规律,为研究肿瘤与宿主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提供体内实验模型。
在抗癌药物筛选领域,S180 细胞系是经典的药效评估模型。因其对多种hua疗药物(如环lin酰胺、shun铂、阿mei素)具有稳定的敏感性,可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和体内移植瘤模型,全面评估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体外实验中,采用 MTT 法或 CCK-8 法检测不同浓度药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快速筛选有效的候选药物;体内实验中,将药物腹腔注射或灌胃给予荷瘤小鼠,通过比较给药组与对照组的腹水产量、肿瘤重量及小鼠生存时间,可评价药物的体内疗效,为药物的临床前研究提供关键数据。这种体内外结合的筛选模型,能更全面地反映药物的抗肿瘤效果,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
S180 细胞系在中医药抗肿瘤研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中药提取物(如黄qi多糖、人参皂苷)的抗肿瘤活性,常以 S180 荷瘤小鼠为模型进行验证。通过检测药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率、小鼠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指数及细胞因子(如 IL-2、TNF-α)的表达水平,可揭示中药 “扶正祛邪" 的作用机制,既抑制肿瘤生长,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为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提供实验支持。
前沿研究中,S180 细胞系的应用不断拓展。在肿瘤微环境研究中,其与腹腔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共培养模型,能模拟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免疫细胞在肿瘤进展中的功能变化,如巨噬细胞向 M2 型极化对肿瘤的促进作用,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新型疗法的研发提供参考。在 3D 细胞培养技术中,S180 细胞形成的球状体模型,能更接近体内肿瘤组织的结构和耐药特性,用于研究药物在三维环境中的穿透能力和杀伤效果,为优化给药方案、克服肿瘤耐药提供新的实验思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