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NY小鼠骨髓瘤细胞系
Fox-NY小鼠骨髓瘤细胞系源于 BALB/c 小鼠的浆细胞恶性转化,是杂交瘤技术中制备单克隆抗体的重要工具细胞,凭借优异的融合性能与稳定的遗传特性,在免疫学研究和生物制药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该细胞系具有典型的骨髓瘤细胞形态与表型。显微镜下,细胞呈圆形或类圆形,以悬浮生长为主,部分细胞聚集成小簇,核质比高,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可见 1-2 个清晰核仁,胞质嗜碱性,符合浆细胞恶变后的形态特征。免疫表型分析显示,其表达 B 淋巴细胞分化抗原 CD138( Syndecan-1)和 CD38,不表达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这种抗体分泌缺陷型表型是其适用于杂交瘤制备的关键前提 —— 与分泌抗体的 B 淋巴细胞融合后,杂交瘤细胞可专一性表达目标抗体,避免自身抗体的干扰。
在体外培养体系中,Fox-NY 细胞展现出良好的生长适应性。最适培养条件为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养基,在 37℃、5% CO₂饱和湿度环境下,细胞增殖稳定,传代周期约 36-48 小时,对数生长期细胞活力可达 90% 以上。与其他骨髓瘤细胞系相比,其对培养环境波动的耐受性更强,在血清浓度 5%-15% 范围内均能维持正常增殖,这一特性降低了培养操作的难度。此外,该细胞系冻存复苏性能优异,经液氮冻存 6 个月后复苏,存活率仍可保持 80% 以上,便于长期保存与规模化应用。
Fox-NY 细胞的核心优势体现在杂交瘤制备中的高效性。其携带次黄piao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缺陷突变,在含氨基蝶呤、次黄piao呤和胸腺嘧啶的选择培养基中无法存活,而免疫后的小鼠脾脏 B 淋巴细胞虽具备 HPRT 活性,但体外存活时间有限(通常不超过 2 周)。两者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继承了 Fox-NY 细胞的无限增殖能力,又获得 B 淋巴细胞的 HPRT 功能,可在选择培养基中选择性存活,这一筛选机制能高效剔除未融合的亲本细胞与自身融合细胞,显著提高杂交瘤克隆的筛选效率。
在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中,Fox-NY 细胞的应用贯穿关键环节。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脏细胞与该细胞在聚乙二醇(PEG)介导下融合后,通过选择培养基培养 10-14 天,可获得初步杂交瘤克隆。随后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化培养,结合 ELISA 检测抗体特异性与效价,最终筛选出能稳定分泌目标抗体的细胞株。例如,在抗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制备中,Fox-NY 细胞与免疫小鼠的 B 淋巴细胞融合后,可快速获得能特异性结合 IL-6、TNF-α 等因子的杂交瘤,为炎症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关键试剂。
除抗体研发外,Fox-NY 细胞在肿瘤生物学研究中也有重要价值。作为浆细胞恶性转化的模型,其可用于探究多发性骨髓瘤的发病机制 —— 研究发现,该细胞系中 STAT3 信号通路持续激活,通过上调 Mcl-1 等抗凋亡基因维持细胞存活,这一机制与人类多发性骨髓瘤的分子特征高度相似,为开发 STAT3 抑制剂提供了理想的筛选模型。
在生物制药领域,Fox-NY 细胞衍生的杂交瘤可通过大规模悬浮培养生产单克隆抗体。其分泌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亲和力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如病原体检测、肿瘤标志物筛查)和靶向治疗(如自身免疫病的抗体药物)。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改造 Fox-NY 细胞,使其表达人源化抗体恒定区,可有效降低鼠源抗体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推动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临床转化。
此外,该细胞系在免疫学基础研究中也发挥作用。将特定抗原基因导入 Fox-NY 细胞后,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研究 B 细胞的活化机制;通过与 T 细胞共培养,能观察骨髓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解析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逃逸策略,为免疫调节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Fox-NY 细胞的无血清培养体系日趋成熟,结合生物反应器的规模化培养,可实现单克隆抗体的高效生产,进一步提升其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价值,为抗体药物的研发与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