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6大鼠成肌细胞系在肌肉生物学与相关疾病研究领域应用广泛,凭借其典型的成肌细胞特性及分化能力,成为探究肌肉发育、肌病机制及筛选肌肉保护药物的重要实验模型,为肌肉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细胞工具。
细胞特性与来源背景:该细胞系源于大鼠骨骼肌组织,经原代培养和纯化获得。细胞形态在增殖期多为长梭形或多边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清晰可见。生长方式为贴壁生长,排列较为疏松,传代后 24 小时贴壁率约 93%。倍增时间约 24-26 小时,连续传代 40 次后仍保持稳定的染色体核型。成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肌生成素(Myogenin)、肌细胞生成素(MyoD)等表达阳性,细胞纯度达 95% 以上,无微生物污染,保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科研应用价值:在肌肉发育机制研究中,L6 细胞在低血清诱导下可同步分化为多核肌管,72 小时内肌管形成率达 70%,肌球蛋白重链(MHC)表达量增加 3.5 倍,能模拟骨骼肌细胞的分化过程,为解析肌肉发育的分子调控网络提供理想模型。药物筛选方面,该细胞对胰岛素、肌酸等肌肉营养相关物质反应敏感,经胰岛素处理后,葡萄糖摄取量提升 2.3 倍,可用于评估新型促肌肉生长药物的效能。在肌病研究中,该细胞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肌酸激酶(CK)释放量增加 2.1 倍,活性氧(ROS)水平升高 1.8 倍,能模拟肌损伤状态,助力肌wei缩、肌营养不良等疾病的机制研究。此外,将 L6 细胞与脂肪细胞共培养,可构建体外肌脂交互模型,用于探究肥胖相关肌功能障碍的细胞间作用机制。
培养与保存规范:推荐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高糖培养基,添加 1% 抗生素混合液预防污染,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饱和湿度的恒温培养箱。增殖期培养基需每 2 天更换一次,诱导分化时改用含 2% 马血清的 DMEM 培养基,每 1 天更换一次。传代时采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消化,待细胞边缘回缩后终止消化,传代比例为 1:4-1:6,每 2-3 天传代一次,维持细胞融合度在 60%-70% 以保持增殖活性。冻存液配方为基础培养基 + 10% DMSO+20% FBS,经程序降温后存入液氮,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90% 以上,3 代内可恢复正常增殖与分化能力。运输可选择干冰冻存管或 T-25 培养瓶活细胞运输,收到细胞后需静置培养 12 小时,更换培养基后观察细胞状态,确认良好再进行后续实验。该细胞系仅限科研使用,禁止用于临床诊疗相关研究。
L6大鼠成肌细胞系以其稳定的增殖分化能力、明确的功能特征及易于培养的优势,在肌肉生物学基础研究和相关疾病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肌肉生理病理机制和开发新疗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