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579人甲状腺鳞癌细胞系
SW-579人甲状腺鳞癌细胞系源于甲状腺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作为研究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重要载体,自建立以来,在甲状腺癌相关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于显微镜下观察,SW-579 细胞呈现典型的上皮样形态,细胞多为多边形,彼此紧密相连,常聚集成巢状或片状结构,胞质丰富且嗜酸性染色明显,细胞核大而不规则,核仁突出,这些形态学特征与甲状腺鳞癌组织中的癌细胞高度相似,为直观研究甲状腺鳞癌细胞的形态变化提供了理想样本。
从生物学特性来看,SW-579 细胞具有显著的恶性增殖与侵袭转移能力。在增殖方面,其细胞周期调控机制发生紊乱,Cyclin E1、CDK2 等基因的高表达,促使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活性增强,推动细胞周期进程加速,缩短细胞分裂间隔时间,使细胞得以快速且持续地增殖。在侵袭转移过程中,SW-579 细胞可大量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1、MMP-3,这些蛋白酶能够高效降解甲状腺组织中的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成分,破坏细胞外基质构成的屏障,为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周围正常组织浸润创造条件。同时,细胞发生上皮 - 间质转化(EMT),E-cadherin 表达下调,而 Vimentin 等间质细胞标志物表达上调,细胞极性丧失,获得间质细胞特性,运动能力显著增强,进而实现远距离迁移。此外,SW-579 细胞中还存在多种基因变异,如 TP53 基因的突变较为常见,其编码的 p53 蛋白功能受损,无法正常发挥对细胞周期的调控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导致异常增殖的细胞无法被及时清除;PIK3CA 基因的激活突变,则会引发 PI3K/AKT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促进细胞存活、增殖与迁移,进一步加剧肿瘤的恶性进展。
SW-579 细胞的培养需要严格把控条件。常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 1640 培养基作为基础培养体系,胎牛血清能够为细胞提供生长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生长因子和激素等,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同时添加 1% 的青mei素 - 链mei素双抗溶液,有效预防细菌污染。培养环境设定为 37℃、5% 二氧化碳的恒温培养箱,在此环境下,细胞呈贴壁生长状态。当细胞汇合度达到 80% - 90% 时,使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消化液进行传代操作,消化时需在显微镜下密切观察细胞状态,待细胞变圆、间隙增大,及时终止消化,传代比例一般控制在 1:3 - 1:4 。冻存细胞时,冻存液由 90% 胎牛血清和 10% 二甲基亚砜组成,采用程序降温法,先将细胞置于 - 80℃冰箱过夜,随后转移至液氮中长期保存,以确保细胞的活性和生物学特性得以长期维持。
在科研应用领域,SW-579 细胞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甲状腺鳞癌发病机制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基因编辑、RNA 干扰等技术,在 SW-579 细胞上探究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发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与甲状腺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密切相关,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药物研发方面,SW-579 细胞系是筛选治疗甲状腺鳞癌潜在药物的重要模型,可用于评估不同药物对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例如,新型的多靶点酪an酸激酶抑制剂在 SW-579 细胞实验中,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降低细胞的侵袭能力,为后续开展临床试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此外,利用 SW-579 细胞系开展的肿瘤微环境相关研究,探索肿瘤细胞与甲状腺组织中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推动甲状腺鳞癌治疗领域的发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