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C小鼠前胃癌细胞系
MFC小鼠前胃癌细胞系是研究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模型,以高成瘤率、强侵袭转移能力及明确的分子特征为核心优势,在胃癌增殖机制、转移路径及药物筛选中应用广泛,为解析前胃癌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提供了可靠实验载体。
来源与背景:该细胞系源自 615 近交系小鼠的前胃癌组织,于 20 世纪 70 年代建立。前胃癌作为胃癌的特殊类型,具有侵袭早、转移快的特点,临床预后较差。在小鼠肿瘤模型中,MFC 细胞系因能稳定模拟前胃癌的病理特征而被广泛应用,其建立填bu了前胃癌体外研究模型的空白。与其他胃癌细胞系相比,MFC 细胞系在同源小鼠体内的成瘤和转移特性更接近临床前胃癌的发展过程,尤其适合进行体内实验研究,是目前前胃癌研究中使用zui广泛的细胞系之一。
细胞特性:形态上呈现典型的上皮样特征,贴壁生长时呈多边形或不规则形,细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畸形,核仁明显,核质比约 1:1.2,可见多核细胞(约 12%),体现前胃癌细胞的恶性形态。核心特性包括:强成瘤与转移能力,体外培养倍增时间约 30-36 小时,克隆形成率达 70%,615 小鼠皮下接种 1×10⁶细胞后,8 天成瘤率 100%,21 天肿瘤体积可达 2.0cm³;腹腔注射后腹膜转移率达 90%,常伴随腹水形成,模拟临床前胃癌的转移特征。分子特征明确,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其表达量分别是正常胃上皮细胞的 4.5 倍和 3.8 倍,为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提供了分子基础;同时携带 p53 基因突变,导致 p53 蛋白功能异常,细胞凋亡抵抗能力增强。传代时用常规消化液处理 3-5 分钟,传代比例 1:3-1:5,连续传代 50 次后仍保持成瘤能力和恶性表型,遗传稳定性良好。
培养条件:适宜采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添加 1% 双抗,培养环境需控制在 37℃、5% CO₂饱和湿度。细胞密度维持在 20%-60%,当密度超过 80% 时,细胞增殖速率下降 30%,且形态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对血清质量较为敏感,优质血清可促进细胞的增殖和保持恶性表型,低质量血清会使细胞凋亡率从 6% 升至 25%。冻存推荐使用含 10% DMSO 的胎牛血清冻存液,程序降温后液氮保存,复苏后 24 小时贴壁率达 85%,72 小时可wan全恢复增殖活性。
检测鉴定:经微生物筛查,无支原体、细菌、真菌污染,符合实验细胞质量标准。免疫组化显示细胞角蛋白(CK)阳性、CEA(癌胚抗原)阳性,符合前胃癌的免疫表型。基因测序证实存在 p53 基因突变,无 EGFR、HER2 等其他常见驱动基因突变,与部分前胃癌患者的分子特征一致。染色体核型分析呈现亚三倍体核型(众数 62-64),存在多条染色体的异常,与临床前胃癌的染色体改变模式相符。功能验证中,615 小鼠皮下接种后形成的肿瘤组织病理形态与人类前胃癌高度相似,免疫组化显示 Ki-67 阳性率达 75%,证实其高增殖活性。
应用领域:在增殖机制研究中,通过该细胞系发现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可促进前胃癌细胞增殖,β-catenin 核转位率达 65%,沉默 β-catenin 后细胞增殖率下降 55%,为阐明前胃癌的增殖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转移机制研究中,利用其腹腔转移模型,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转移中起关键作用,抑制 VEGF 可使腹膜转移灶数量减少 65%,揭示了 VEGF 在前胃癌转移中的作用。在药物研发方面,作为筛选抗前胃癌药物的模型,新型hua疗药物可使 MFC 细胞增殖抑制率达 75%,且能使裸鼠移植瘤体积缩小 70%。此外,该细胞系可用于肿瘤微环境研究,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分泌的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可使 MFC 细胞的侵袭能力增强 2.5 倍,为靶向肿瘤微环境的联合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与其他胃癌细胞系相比,MFC 细胞系的优势在于其能稳定模拟前胃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在同源小鼠体内的成瘤和转移特性好,实验重复性高。通过对该细胞系的研究,已阐明 10 余个与前胃癌增殖、转移相关的关键基因,推动了 5 种抗前胃癌药物进入临床前试验,为前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