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KMp97-12小鼠L细胞系
TKMp97-12小鼠L细胞系是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模型,以胸腺嘧啶激酶(TK)缺陷型为核心特征,兼具稳定的贴壁生长特性和明确的基因表型,在基因突变检测、药物敏感性筛选及 DNA 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中应用广泛,为解析遗传变异与药物效应的关联提供了可靠实验载体。
来源与背景:该细胞系源自小鼠 L 细胞(L929 细胞的衍生株),通过化学诱变筛选获得 TK 基因功能缺陷的克隆株。L 细胞是 1943 年建立的首ge永生化小鼠成纤维细胞系,而 TKMp97-12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导致 TK1 基因第 4 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丧失胸腺嘧啶激酶活性。TK 缺陷型细胞因无法利用外源性胸腺嘧啶合成 DNA,需依赖内源性途径存活,这一特性使其成为 HAT 选择培养基(含氨基蝶呤、胸腺嘧啶)中筛选杂交细胞的理想亲本,至今仍是基因互补实验和突变研究的经典模型。
细胞特性:形态上呈典型成纤维细胞样,贴壁生长时呈长梭形或多边形,排列疏松,细胞质均匀,细胞核呈椭圆形,核质比约 1:3,5% 细胞可见双核,体现成纤维细胞的形态特征。核心特性突出:TK 缺陷稳定,胸腺嘧啶激酶活性仅为野生型 L 细胞的 3%,无法在含 5 - 溴脱氧尿苷(BrdU)的培养基中存活,突变表型经 60 代传代仍保持稳定;增殖能力稳健,体外倍增时间约 28 小时,克隆形成率 45%,细胞群体倍增数可达 100 代以上,远高于普通原代成纤维细胞;基因可塑性强,可通过转染恢复 TK 表达,转染效率达 30%,且恢复后的细胞能在 HAT 培养基中正常生长,为基因功能互补实验提供便利。传代时采用常规消化液处理 3 分钟,传代比例 1:4-1:6,细胞密度达 80% 时需传代,过度密集会使细胞形态变为多角形,增殖速率下降 20%。
培养条件:基础培养采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MEM 培养基,添加 1% 双抗,37℃、5% CO₂饱和湿度环境。关键培养要点:营养需求特殊,因 TK 缺陷需优化营养成分,否则会导致细胞活力下降 40%;选择压力维持,长期培养需添加 15μg/ml BrdU,淘汰可能恢复 TK 功能的回复突变细胞(发生率约 10⁻⁶);贴壁依赖显著,培养皿需预包被明胶(0.1%),可使细胞贴壁率提升至 95%,否则易发生脱壁凋亡。冻存采用含 10% DMSO 的胎牛血清冻存液,程序降温后液氮保存,复苏后 24 小时贴壁率达 85%,TK 缺陷表型不变。
检测鉴定:微生物检测无支原体、细菌污染,符合实验细胞标准。功能鉴定显示,在 HAT 培养基中无法存活(存活率 < 1%),而在含胸腺嘧啶的培养基中生长正常,证实 TK 缺陷型;Western blot 检测不到 TK 蛋白表达,RT-PCR 显示 TK1 基因 mRNA 水平为野生型的 5%,确认为转录后缺陷。染色体核型为近二倍体(众数 40-42),存在 11 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含 TK1 基因座位),与诱变导致的基因缺失特征一致。STR 分型与 L 细胞系匹配率 99%,排除交叉污染可能。
应用领域:在基因突变研究中,作为 TK 基因突变检测模型,紫外线照射可使该细胞的 TK 回复突变率升高 15 倍,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可量化基因突变频率,为环境诱变剂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在药物筛选方面,作为抗代谢药物的敏感性模型,相关药物对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 0.8μM,远低于 TK 正常细胞(IC50=12μM),可用于相关药物的药效评估。在 DNA 修复机制研究中,发现该细胞对烷化剂的敏感性是野生型的 3 倍,因缺乏 TK 介导的碱基切除修复途径,证实 TK 在 DNA 损伤修复中的非催化功能。此外,该细胞系可用于基因互补实验,转染人源 TK 基因后,对 BrdU 的抗性恢复,为人类 TK 基因的功能验证提供了跨物种模型。
与其他 L 细胞衍生株相比,TKMp97-12 的优势在于 TK 缺陷的稳定性和基因背景明确性,回复突变率仅为同类细胞系的 1/5。通过该细胞系的研究,已建立 3 种基因突变检测方法,推动 5 种抗代谢药物进入临床前评估,为遗传毒理学和精准药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工具。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