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H人羊膜细胞系
WISH人羊膜细胞系是上皮细胞研究领域的重要模型,以典型的上皮表型、稳定的增殖特性及低致瘤性为显著特征,在病毒学研究、疫苗研发及上皮细胞功能探索中应用广泛,为解析上皮细胞生理功能及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靠实验工具。
来源与背景:该细胞系于 1958 年从正常人类羊膜组织中分离建立,属于永生化上皮细胞系。与肿瘤来源的上皮细胞系不同,其保留了正常羊膜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无恶性转化特征,填bu了正常上皮细胞长期体外研究模型的空白。羊膜组织源自胚胎外胚层,具有保护胎儿、物质交换等功能,因此 WISH 细胞系不仅是上皮细胞研究的理想模型,也为胚胎发育相关的上皮功能研究提供了du特视角,至今仍是病毒培养及疫苗生产领域的经典细胞系之一。
细胞特性:形态上呈现典型的上皮样特征,多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四边形,排列紧密呈铺路石样贴壁生长,细胞间连接紧密,边界清晰,细胞质均匀,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仁不明显,核质比约 1:2.5,具有正常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核心特性体现为上皮标志物稳定表达,高表达角蛋白(CK18、CK19)、上皮钙粘蛋白(E - 钙粘蛋白),不表达间充质标志物(如波形蛋白),符合上皮细胞的分子表型;低致瘤性与高增殖稳定性,体外培养时细胞倍增时间约 24-36 小时,克隆形成率约 30%,裸鼠皮下接种无肿瘤形成,保持正常细胞的生长调控特征;病毒易感性,对多种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风疹病毒)具有高度敏感性,病毒感染后可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病毒培养的理想宿主细胞。传代时采用常规消化液处理,因细胞贴壁较牢固,需消化 2-3 分钟,传代比例 1:2-1:4,连续传代 50 次后仍保持上皮表型及增殖稳定性,但部分上皮标志物表达可能略有下降。
培养条件:适宜采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MEM 培养基,添加 1% 非必需氨基酸、1mM 丙酮酸钠及 1% 抗菌混合液以维持细胞活性。培养环境需控制在 37℃、5% CO₂饱和湿度,每 2-3 天更换一次培养基,细胞密度维持在 30%-70% 之间,过度汇合会导致细胞接触抑制明显,增殖速率下降。与肿瘤细胞系相比,其对培养条件更敏感,血清质量不佳会导致细胞形态改变、连接松散,传代时消化后需用含血清培养基终止反应,以保护细胞间连接结构,冻存液推荐含 10% DMSO 的胎牛血清,复苏后存活率可达 80% 以上,复苏后 24 小时贴壁率超过 90%,细胞形态及功能恢复正常。
检测鉴定:经微生物筛查,无支原体、细菌、真菌及常见病毒污染,符合实验细胞质量标准。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角蛋白(CK18、CK19)阳性率均超过 95%,E - 钙粘蛋白呈细胞膜阳性表达,波形蛋白阴性,符合上皮细胞表型。染色体核型分析呈现正常二倍体核型,未见明显染色体异常,与原代羊膜上皮细胞的遗传学特征一致,证实其未发生恶性转化。功能验证实验中,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后 48 小时可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如细胞圆缩、脱落),病毒滴度可达 10⁶ PFU/ml,证实其病毒易感特性。
应用领域:在病毒学研究中,该细胞系被广泛用于病毒分离与鉴定,可有效培养脊髓灰质炎病毒、风疹病毒、腺病毒等多种病毒,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确定病毒感染及增殖情况,为病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宿主模型。在疫苗研发领域,是脊髓灰质炎疫苗、风疹疫苗生产的常用细胞基质,其低致瘤性及高病毒产量使其符合疫苗生产的安全标准,通过优化培养条件可提高病毒滴度,降低疫苗生产成本。在上皮细胞功能研究方面,用于探索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及物质转运机制,研究发现其表达多种紧密连接蛋白(如 occludin、claudin),形成完整的上皮屏障,可模拟体内上皮组织的屏障功能,为炎症性疾病中上皮屏障损伤机制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此外,该细胞系可用于药物毒性评估,通过检测药物对细胞活力、上皮标志物表达及屏障功能的影响,评估药物的潜在上皮毒性,为新药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与其他上皮细胞系(如 HeLa)相比,WISH 细胞系的优势在于其正常上皮表型及低致瘤性,能更真实地模拟体内正常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尤其适合研究上皮细胞的基础生物学特性及病毒与正常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其在疫苗研发中的长期应用历史及可靠的安全性,使其成为生物制品生产领域的重要细胞模型,持续为病毒学研究及疫苗开发提供关键支撑。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