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v.1.Lu(NBL-7)水貂肺细胞系
Mv.1.Lu(NBL-7)水貂肺细胞系作为经典的水貂肺上皮细胞模型,在兽医学、病毒学及毒理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解析水貂肺部生理机制、病原体感染路径及环境污染物影响提供了标准化的体外研究体系,极大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研进展。
该细胞系建立于 1964 年,由科研人员从近足月的阿留申水貂胎儿肺组织中分离获得。初代培养采用胰dan白酶分步消化法:将新鲜肺组zhi剪碎至 1mm³ 大小,用含双抗的 PBS 缓冲液冲洗 6 次以去除杂质,随后加入 0.25% 胰dan白酶在 37℃下消化 25 分钟,经 100 目筛网过滤后,以 5×10⁵个细胞 /mL 的密度接种于含 10% 胎牛血清的 MEM-EBSS 培养基中。培养环境严格控制为 37℃、5% CO₂恒温培养箱,初代细胞在 48 小时内完成贴壁,7-10 天达到 80% 汇合度。传代时采用 0.25% yi酶 - EDTA 混合液消化 3-5 分钟,按 1:4 比例传代,目前已稳定传代超过 100 代,细胞活力始终保持在 90% 以上。
在形态学特征上,Mv.1.Lu (NBL-7) 细胞呈现典型的上皮样形态:细胞呈多边形或短梭形,胞体直径约 18-22μm,胞质丰富且含有大量线粒体和内质网,经吉姆萨染色可见清晰的核仁结构。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质比约 1:3.5,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其保持水貂正常二倍体核型(2n=30),无明显染色体畸变。细胞以单层贴壁方式生长,呈铺路石状排列,群体倍增时间约 42 小时,在长满培养瓶时可形成致密的细胞单层,具有明显的接触抑制现象。
功能特性研究表明,该细胞系高表达肺上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细胞角蛋白 18(CK18)阳性率达 96%,紧密连接蛋白 claudin-1 和 occludin 在细胞膜表面呈连续线性表达,形成完整的屏障结构。其气体交换相关功能显著,可检测到高水平的表面活性蛋白 B(SP-B)和 SP-C 分泌,在气液界面培养时能形成类似肺泡上皮的极性结构。病毒敏感性实验显示,该细胞对多种 RNA 病毒易感,包括狂犬病病毒、犬瘟热病毒等,感染后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是病毒分离与滴度测定的理想模型。
在应用领域,Mv.1.Lu (NBL-7) 细胞系展现出广泛价值:在病毒学研究中,它被用作猫rou瘤病毒和小鼠白血病病毒的标准检测细胞,通过焦点形成实验可精准量化病毒感染力;在毒理学评估中,可用于检测大气污染物(如 PM2.5)对肺上皮细胞的氧化损伤,实验显示 100μg/mL 的 PM2.5 处理 24 小时后,细胞内 ROS 水平升高 3.2 倍,IL-8 分泌量增加 4.1 倍;在疫苗研发领域,该细胞系可用于水貂病毒性肠炎疫苗的效力检测,通过中和实验评估抗体效价。此外,它还被用于研究肺纤维化机制,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处理后,细胞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量上调 5.3 倍,证实其在间质转化研究中的适用性。
作为国ji公ren的标准化细胞系,Mv.1.Lu (NBL-7) 凭借其稳定的生物学特性和明确的功能表型,成为连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桥梁,为水貂疾病防控、肺部病理机制研究及新型药物筛选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工具。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