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RK-52E正常大鼠肾细胞系
NRK-52E正常大鼠肾细胞系作为源自大鼠肾脏近曲小管的上皮细胞模型,因保留完整的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及代谢活性,在肾脏生理功能、药物肾毒性及肾小管损伤机制研究中应用广泛,成为探究肾小管上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实验工具。
细胞特性与来源背景:该细胞系源自大鼠正常肾脏皮质近曲小管组织,经原代培养和永生化处理建立。细胞形态呈典型上皮样,多为立方形或多边形,排列紧密呈铺路石样,胞质丰富,可见刷状缘结构,约 8% 细胞呈现双核现象,细胞核呈圆形,核仁清晰。生长方式为贴壁生长,具有明显接触抑制,传代后 24 小时贴壁率达 95%。核心参数表现出肾小管上皮特征:倍增时间约 60 小时,连续传代 50 次后仍保持正常二倍体核型(染色体数 42 条);近曲小管标志物 γ- 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分别为正常肾小管细胞的 82% 和 78%;细胞角蛋白 18(CK18)免疫荧光阳性率达 97%,水通道蛋白 1(AQP1)表达丰富;葡萄糖重吸收能力显著,经 10mM 葡萄糖处理后,细胞内葡萄糖累积量是肾成纤维细胞的 5.3 倍;无微生物污染,细胞纯度达 98%,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应用价值:在肾小管损伤机制研究中,NRK-52E 细胞经shun铂类似物处理 24 小时后,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增加 3.8 倍,凋亡率升高 42%,紧密连接蛋白 occludin 表达量下降 56%,可模拟药物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过程,为解析肾毒性分子机制提供理想模型。药物筛选领域,该细胞对肾保护药物反应敏感,经抗氧化剂处理后,高糖诱导的活性氧(ROS)水平下降 62%,细胞存活率提升 45%,适用于评估药物的肾小管保护作用。在肾脏代谢研究方面,该细胞表达完整的药物代谢酶系统,细胞色素 P450 1A1(CYP1A1)活性达原代细胞的 75%,可用于研究药物在肾脏的代谢转化过程。此外,将该细胞接种于人工基底膜上,可构建肾小管上皮极性模型,用于研究物质跨上皮转运机制。
培养与保存规范:推荐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培养基,添加 1% 非必需氨基酸、1% 抗生素混合液,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饱和湿度的恒温培养箱。培养基需每 3 天更换一次,更换时动作轻柔以避免细胞脱落。传代时采用含 EDTA 的消化液处理,37℃孵育 8-10 分钟,待细胞间隙增大后加入含血清的培养基终止消化,传代比例为 1:2-1:3,每 5-6 天传代一次,维持细胞融合度在 70%-80% 以保持正常功能。冻存液配方为基础培养基 + 10% DMSO+20% 胎牛血清,经程序降温(-20℃1 小时→-80℃过夜→液氮保存)后,复苏细胞存活率达 92% 以上,3-4 代内可恢复正常的物质转运功能。运输采用 T-25 培养瓶活细胞运输,收到细胞后需静置培养 24 小时,更换培养基后观察细胞形态,确认无异常漂浮物后进行后续实验。该细胞系仅限科研使用,禁止用于临床诊疗相关研究。
NRK-52E 正常大鼠肾细胞系以其稳定的肾小管功能、完整的代谢活性及易于培养的优势,在肾脏相关研究与药物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肾小管生理病理机制提供了可靠的细胞模型。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