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ZY-1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系
HBZY-1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系在肾脏疾病研究领域意义重大,凭借其典型的肾小球系膜细胞功能特性,成为探究肾小球疾病发病机制、评估肾脏保护药物的重要实验模型,为肾脏相关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细胞工具。
细胞特性与来源背景:该细胞系源自 SD 大鼠的肾小球系膜组织,经原代分离、纯化培养建立。细胞形态呈长梭形或星形,胞质丰富,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核仁清晰。生长方式为贴壁生长,排列呈放射状或漩涡状,传代后 24 小时贴壁率达 92%。核心参数表现稳定:倍增时间约 36 小时,连续传代 35 次后仍保持正常染色体核型(42 条染色体);系膜细胞特异性标志物 α- 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荧光染色呈强阳性,细胞纯度达 95%;无细菌、真菌、支原体及病毒污染,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应用价值:在肾小球肾炎研究中,HBZY-1 细胞受脂多糖(LPS)刺激后,会大量分泌白细胞介素 - 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24 小时分泌量分别达 110pg/ml 和 85pg/ml,可模拟肾炎状态下的炎症反应,为解析炎症信号通路提供理想模型。在肾纤维化机制研究方面,该细胞在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诱导下,胶原 Ⅰ 和纤维连接蛋白表达量显著上升,48 小时分别增加 2.3 倍和 1.8 倍,能很好地模拟系膜细胞的纤维化表型转化,助力抗纤维化药物筛选。此外,在糖尿病肾病研究中,高糖环境可使该细胞分泌过多的活性氧(ROS),其水平较正常糖环境升高 2.1 倍,可用于探究高糖诱导的系膜细胞损伤机制,为糖尿病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支持。
培养与保存规范:推荐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DMEM 培养基,添加 1% 抗生素混合液预防污染,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饱和湿度的恒温培养箱。培养基需每 3 天更换一次,避免营养耗尽。传代时用 0.25% 胰dan白酶 - EDTA 消化,待细胞边缘回缩后终止消化,传代比例为 1:3-1:5,每 4-5 天传代一次,维持细胞融合度在 70%-80% 之间。冻存液配方为基础培养基 + 10% DMSO+20% FBS,经程序降温后存入液氮,复苏后细胞存活率达 89% 以上,3-4 代内可恢复正常增殖能力。运输可选择干冰冻存管或 T-25 培养瓶活细胞运输,收到细胞后需静置培养 12 小时,更换培养基后观察细胞状态,确认良好再进行后续实验。该细胞系仅限科研使用,禁止用于临床诊疗相关研究。
HBZY-1 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系以其稳定的生物学特性、明确的功能特征及易于培养的优势,在肾脏疾病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肾脏疾病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疗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