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L/lacZ大鼠胶质肉瘤细胞系
9L/lacZ大鼠胶质肉瘤细胞系作为稳定表达 lacZ 基因的大鼠脑肿瘤细胞模型,因兼具胶质肉瘤的恶性生物学特性与可追踪的报告基因功能,在脑肿瘤侵袭机制、基因治疗及药物递送研究中具有du特jia值,成为探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重要实验工具。
细胞特性与来源背景:该细胞系源自 9L 大鼠胶质肉瘤细胞经 lacZ 基因稳定转染构建,通过 G418 筛选获得单克隆细胞株。细胞形态呈多形性,主要为梭形和星形,胞体直径约 15-30μm,胞质丰富,可见嗜酸性颗粒,约 12% 细胞呈现多核现象,细胞核大而畸形,核质比显著增高,核仁明显。生长方式为贴壁生长,部分细胞呈悬浮状态,无接触抑制,传代后 24 小时贴壁率达 88%。核心参数表现出重组细胞特征:倍增时间约 30 小时,连续传代 50 次后染色体核型不稳定(染色体数约 54-58 条);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荧光阳性率分别为 91% 和 96%,lacZ 基因表达稳定,X-gal 染色阳性率达 98%;具有ji强的侵袭能力,Transwell 实验中穿膜细胞数是正常胶质细胞的 5.3 倍;无微生物污染,细胞纯度达 97%,保障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科研应用价值:在脑肿瘤侵袭机制研究中,9L/lacZ 细胞经表皮生长因子(EGF)刺激后,基质金属蛋白酶 - 2(MMP-2)活性增加 4.8 倍,侵袭能力提升 3.6 倍,结合 lacZ 基因的可视化追踪,可清晰观察到细胞在脑切片中的迁移路径,为解析胶质肉瘤的脑内侵袭模式提供理想模型。
基因治疗研究方面,该细胞作为报告基因模型,在腺相关病毒(AAV)介导的基因递送实验中,lacZ 表达量增加 6.2 倍,转染效率达 75%,可直观评估基因治疗载体的靶向性和效率。在药物筛选领域,该细胞对替mo唑胺处理敏感,24 小时后细胞活力下降 45%,β- 半乳糖苷酶活性与细胞存活状态呈线性相关,可通过比色法快速评估药物疗效,筛选效率提升 40%。
此外,将该细胞立体定向接种于大鼠脑内,7 天后形成可通过 X-gal 染色定位的肿瘤灶,21 天后肿瘤体积达 0.8cm³,成瘤率 100%,且肿瘤侵袭范围与 lacZ 阳性区域高度一致,为体内评估抗肿瘤药物的穿透性和靶向性提供可靠模型。
培养与保存规范:推荐使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F-12K 培养基,添加 400μg/ml G418、2mM 谷an酰胺及 1% 抗生素混合液,培养环境为 37℃、5% CO₂饱和湿度培养箱。培养基需每 1-2 天更换一次,维持 G418 选择压力以确保 lacZ 基因稳定表达。传代时,采用细胞刮除法收集贴壁细胞,轻柔吹打制成单细胞悬液,传代比例 1:4-1:6,每 2-3 天传代一次,避免细胞聚团影响活性。
冻存液配方为培养基 + 10% DMSO+20% 胎牛血清,细胞浓度调整为 8×10⁶个 /ml,经程序降温(-20℃1 小时→-80℃过夜→液氮保存)后,复苏存活率达 90% 以上,2 代内可恢复 lacZ 基因的稳定表达。运输采用 T-25 培养瓶活细胞运输,收到细胞后需立即更换含 G418 的新鲜培养基,静置培养 24 小时后观察细胞状态,X-gal 染色验证 lacZ 表达正常后方可进行实验。该细胞系仅限科研使用,操作需符合生物安全二级防护要求。
9L/lacZ 大鼠胶质肉瘤细胞系以其稳定的报告基因表达、典型的胶质肉瘤恶性表型及高效的可追踪特性,在脑肿瘤研究与基因治疗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脑肿瘤的侵袭机制和评估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可靠的可视化研究平台。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