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1猞猁皮肤细胞系
EL-S1猞猁皮肤细胞系在猫科动物皮肤生物学研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为深入探究猞猁皮肤细胞的特性与功能提供了可靠的体外研究工具,助力科研人员剖析猫科动物皮肤的奥秘。
猞猁作为一种分布于寒温带及亚寒带的猫科动物,其皮肤在抵御低温、机械损伤以及适应复杂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皮肤细胞作为皮肤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其特性与猞猁的生存适应性紧密相连。以往对猫科动物皮肤的研究多依赖整体动物实验,难以在细胞层面精准解析皮肤的生理与病理机制。原代皮肤细胞培养存在存活时间短、传代困难等问题,限制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因此,EL-S1 猞猁皮肤细胞系的建立,为突破这些研究瓶颈带来了新的契机。
EL-S1 猞猁皮肤细胞系来源于一只雄性猞猁的皮肤组织,由中国科学院昆明细胞库于 2000 年成功建立。建立过程严格遵循细胞培养规范,在无菌条件下获取猞猁皮肤组织,仔细去除皮下脂肪、血管及结缔组织,将剩余的皮肤组zhi剪切成约 1mm³ 的小块。随后,用含双抗的磷酸盐缓冲液多次冲洗,以彻di清除血液和杂质。接着,加入专用皮肤细胞分散液,在 37℃的环境中处理 35 - 45 分钟,期间每隔 10 分钟轻柔吹打,促使细胞充分分散。收集细胞悬液后,经 70μm 细胞滤网过滤,再以 1000r/min 的转速离心 8 分钟,弃去上清液,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液重悬细胞,并接种于培养瓶中,放置在 37℃、5% CO₂的恒温培养箱内进行原代培养。在培养初期,每天更换培养液以去除非贴壁细胞,当细胞汇合度达到 80% 左右时进行传代操作。目前,该细胞系已稳定传代至 40 代以上,细胞活力始终保持在 85% 以上。
该细胞系呈现典型的成纤维样形态,细胞呈长梭形,胞体细长且均匀,多呈平行状或网状紧密排列,胞质丰富,细胞核呈椭圆形,位于细胞中央,具有较强的贴壁生长特性。在生长特性方面,研究发现 EL-S1 细胞在 DMEM/F12 培养液中生长状态最为理想,相较于其他培养液,其细胞增殖速度提高约 20%。最适宜的培养温度为 37℃,与哺乳动物体温一致;当胎牛血清浓度为 10% 时,细胞群体倍增时间最短,约为 65 小时。历经 35 代传代后,细胞形态和增殖速率未出现明显变化,核型分析显示其染色体数目稳定,维持猞猁正常的 38 条染色体,遗传背景可靠,稳定保留了皮肤细胞的固有特性。
在功能特性方面,免疫荧光检测清晰显示,EL-S1 细胞高表达成纤维细胞特异性标志物,如波形蛋白、Ⅰ 型胶原蛋白,确凿证实了其皮肤成纤维细胞属性。该细胞系具备较强的胶原合成能力,培养液中 Ⅰ 型胶原蛋白含量较高,对维持皮肤的结构完整性和弹性起着关键作用。当 EL-S1 细胞受到紫外线照射刺激时,抗氧化相关基因如 SOD1 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展现出良好的应激适应能力,为研究猞猁皮肤抵御紫外线损伤的机制提供了关键线索。此外,该细胞系对常见的细菌病原体如金黄色pu萄球菌表现出敏感性,感染后细胞活力下降,炎症因子分泌增加,为深入探究病原体与皮肤细胞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EL-S1 猞猁皮肤细胞系在多个研究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皮肤发育研究中,通过对该细胞系进行基因敲除实验,成功揭示了 TGF-β1 基因在猞猁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化过程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在比较生理学研究方面,借助该细胞系与其他猫科动物皮肤细胞系的对比分析,清晰阐明了不同猫科动物皮肤功能的差异及其调控机制。在兽医临床研究领域,基于该细胞系建立的药物筛选模型,已用于评估多种治疗皮肤炎症药物对猞猁皮肤细胞的保护效果,为猞猁皮肤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持。
作为稳定可靠的猞猁皮肤细胞模型,EL-S1 不仅为猫科动物皮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对猞猁等珍xi猫科动物的保护水平,为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贡献重要力量。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