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26WT小鼠结肠癌细胞系
CT26WT小鼠结肠癌细胞系源自 BALB/c 小鼠的自发性结肠癌,因保留野生型遗传背景且成瘤性稳定,成为结直肠癌研究领域的经典模型。其与人类结肠癌在病理特征、分子机制上的高度相似性,使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药物筛选及免yi治疗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搭建了关键桥梁。
显微镜下观察,CT26WT 细胞呈贴壁生长态势,形态以多边形和短梭形为主,宛如铺展在培养皿上的 “不规则斑块"。细胞直径约 16-22 微米,比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稍大;胞质丰富,可见少量分泌颗粒,部分细胞内存在脂褐素样包涵体,这是结肠癌细胞的典型胞质特征;细胞核呈卵圆形或不规则形,核质比约 1:1.5,染色质浓密呈块状,核仁明显且多为 1-2 个,展现出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倍增时间约 22-30 小时,当融合度达到 70%-80% 时需传代,传代时用 EDTA 溶液处理后轻柔吹打使细胞脱落,按 1:3-1:5 比例接种,连续培养 60 代仍能保持稳定的肿瘤表型和致瘤性。
培养 CT26WT 细胞需模拟肠道微环境。基础培养基选用 RPMI 1640,其含有的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可满足细胞代谢需求;添加 10% 热灭活胎牛血清提供生长因子,其中血清中的转化生长因子 -β(TGF-β)前体对维持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特性至关重要。培养环境需严格控制在 37℃、5% CO₂的恒温培养箱中,pH 值稳定在 7.2-7.4,通过培养基中的酚红指示剂可直观监测酸碱变化。与其他结肠癌细胞系相比,该细胞对营养条件要求较为宽松,但需避免培养基中谷an酰胺降解,建议每 2-3 天更换一次培养基,以保持细胞活力。
在结直肠癌发病机制研究中,CT26WT 细胞系是解析基因突变与肿瘤进展关系的理想工具。其携带 K-ras 基因突变 —— 这与人类结直肠癌中常见的激活突变高度一致。实验显示,该细胞在体外培养时,Ras/MAPK 信号通路持续激活,ERK1/2 磷酸化水平较正常结肠上皮细胞高 3-4 倍,导致细胞增殖不受控。通过 RNA 干扰技术沉默 K-ras 基因后,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下降 60%,裸鼠成瘤体积缩小 70%,直接证明 K-ras 突变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驱动作用。此外,该细胞还存在 APC 基因功能异常,导致 β- 连环蛋白在胞质和细胞核内积累,激活下游靶基因 c-Myc、Cyclin D1 的表达,wan美模拟了人类结直肠癌中 Wnt 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典型特征。
在药物筛选领域,CT26WT 细胞系是评估抗结直肠癌药物疗效的常用模型。其对 5 - 氟尿*啶(5-FU)等经典hua疗药物的敏感性与人类结肠癌组织接近,IC50 值约为 12μM,可通过 MTT 法快速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在筛选新型靶向药物时,该细胞系能有效反映药物对特定靶点的作用,例如,使用抗 EGFR 单克隆抗体处理后,细胞表面 EGFR 的磷酸化水平下降 80%,细胞迁移能力降低 50%,为评估 EGFR 抑制剂的疗效提供了可靠依据。同时,该细胞系可用于构建荷瘤小鼠模型,通过测量肿瘤体积变化和计算抑瘤率,评估药物的体内疗效,实验显示,5-FU 处理可使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延迟 5-7 天,生存期延长 30% 以上。
在肿瘤免疫研究中,CT26WT 细胞系的免疫原性特征使其成为免yi治疗研究的理想模型。该细胞表达多种肿瘤相关抗原,如癌胚抗原(CEA)和热休克蛋白 70(HSP70),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其荷瘤小鼠模型具有完整的免疫系统,能模拟人类结直肠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例如,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调节性 T 细胞(Treg)和 M2 型巨噬细胞,可抑制效应 T 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研究中,使用抗 PD-1 抗体处理荷瘤小鼠,可使肿瘤内 CD8⁺T 细胞浸润增加 2-3 倍,肿瘤生长抑制率达 50% 以上,这与临床中部分结直肠癌患者对 PD-1 抑制剂响应的特征高度相似,为免yi治liao机制研究和联合治疗策略探索提供了jue佳模型。
在肿瘤转移研究中,CT26WT 细胞系因具有稳定的转移潜能而被广泛应用。通过尾静脉注射建立肺转移模型,可见该细胞在肺部形成转移性结节,转移率达 60% 以上,转移灶的病理特征与人类结肠癌肺转移相似。研究发现,该细胞高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 7(MMP-7),可降解肠黏膜基底膜的 Ⅳ 型胶原蛋白,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抑制 MMP-7 活性可使细胞的侵袭能力下降 45%,肺转移结节数量减少 50%,为开发抗转移药物提供了潜在靶点。
前沿研究中,CT26WT 细胞系的应用持续拓展。在类器官构建中,将其与肠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共培养,可形成具有肠道组织结构的三维肿瘤模型,更真实地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用于研究肿瘤细胞与周围细胞的相互作用;在单细胞测序研究中,解析其异质性亚群,发现高表达 CD44 的细胞亚群具有更强的成瘤能力和耐药性,为识别结直肠癌干细胞提供了标志物;在基因编辑领域,利用 CRISPR 技术敲入荧光蛋白基因,可实时追踪肿瘤细胞在体内的转移路径,为研究转移机制和评估抗转移药物疗效提供可视化工具。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