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 205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系
COLO 205人结直肠腺癌细胞系是研究结直肠癌转移与耐药机制的关键模型,以 KRAS 基因突变、悬浮与松散贴壁生长特性及强侵袭转移能力为核心特征,在结直肠癌恶性进展机制、靶向药物筛选及耐药性研究中应用广泛,为解析结直肠癌从原发灶到远处转移的全程提供了可靠实验载体。
来源与背景:该细胞系于 1957 年从 70 岁男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腹水转移灶分离建立,属于低分化结直肠腺癌细胞系。与原发灶来源细胞系相比,其更贴近肿瘤细胞经血行转移至腹腔后的生物学状态,尤其适合研究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机制。作为首ge被证实存在 KRAS G13D 突变的结直肠癌细胞系,长期传代后仍稳定保持突变特性及转移潜能,填bu了 KRAS 突变型结直肠癌转移研究模型的空白,至今仍是国际上结直肠癌转移研究的重要参照。
细胞特性:形态上呈上皮样,部分细胞贴壁生长,部分呈悬浮状态,形成松散的细胞团,细胞质丰富,可见分泌颗粒,细胞核大且不规则,核仁明显,核质比约 1:1.1,具有转移灶肿瘤细胞的典型恶性形态。核心特性包括:KRAS 异常激活,携带 KRAS G13D 热点突变,导致 PI3K/Akt、MAPK 通路持续激活,该突变与 30% 临床结直肠癌病例一致;转移能力突出,Transwell 实验穿透能力是 Caco-2 的 4-5 倍,裸鼠腹腔接种后 2 周即可形成腹膜转移灶,腹水生成率达 90%,肝转移率 60%,显著高于 HT-29 细胞系;增殖特性,体外培养倍增时间约 36-48 小时,克隆形成率约 65%,裸鼠皮下成瘤率 100%,生长速度快于 SW480。传代时因细胞贴壁松散,常规消化液处理 2-3 分钟即可,传代比例 1:4-1:6,连续传代 50 次后 KRAS 突变及转移能力仍稳定。
培养条件:适用含 10% 胎牛血清的 RPMI-1640 培养基,添加 1% 抗菌剂,37℃、5% CO₂环境培养。细胞密度需维持在 20%-70%,过度密集会使悬浮细胞比例升高,侵袭能力下降 15%-20%。对血清质量敏感,低质量血清可导致细胞凋亡率增加 10%-15%。传代时无需强力吹打,避免损伤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冻存液采用 10% DMSO 胎牛血清,复苏后 24 小时存活率超 85%,贴壁与悬浮细胞比例恢复正常。
检测鉴定:微生物检测无污染,符合实验标准。免疫细胞化学显示细胞角蛋白 20(CK20)阳性,癌胚抗原(CEA)表达水平为正常结肠上皮的 8-10 倍,符合结直肠腺癌细胞表型。基因测序证实 KRAS G13D 突变,Western blot 显示磷酸化 Akt、ERK 水平显著升高。核型分析为亚三倍体,存在 13 号染色体长臂扩增、18 号染色体缺失等异常,与 55% 结直肠癌患者遗传学改变吻合。
应用领域:机制研究中,揭示 KRAS G13D 通过激活下游 MMP-7、VEGF 促进转移,为 “突变 - 侵袭 - 血管生成" 协同机制提供依据。靶向治疗研究中,是 KRAS 抑制剂疗效评估的标准模型,其对 KRAS G12C 抑制剂不敏感,推动了 “KRAS 抑制剂 + SOS1 抑制剂" 联合方案探索。药物筛选中,因对多种药物天然耐药,被用于筛选逆转耐药的化合物,发现新型 PI3K 抑制剂可使耐药指数下降 40%。此外,与腹膜间皮细胞共培养模型,证实微环境可上调其整合素表达,增强黏附能力,为靶向微环境防治转移提供实验基础。
与其他结直肠癌细胞系相比,COLO 205 的优势在于其突出的转移能力和 KRAS 突变特性,能更真实模拟临床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特征,为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及抗转移药物研发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验工具,持续推动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的发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联系我们。